小官之子 作者:缊如
从她远嫁之后再无音信。年前的时候突然听说fu人回家探亲,王氏这才跟她见了一两面,没想到这第三次见面就是一出家庭大戏。
不过她心里有数了,故意叹气:“我又没个女儿,平日里哪里留意这些了......”
fu人差点说句,你儿子不就是?喘了口气把话生生咽回去,心里默念,不要着急,千万不要着急,然后扬脸笑:“我也是这么一说,但如果你能多留心留心也再好不过了。你眼光我肯定是信得过。”
“你啊你啊,既然你都这么说了,我肯定上心,要是有合适的人选,我一定告诉你。”王氏把fu人的手握住,亲热的说。
“这样,谢媒酒肯定少不了你!”fu人把擦红的眼睛又擦了擦,两人怀着各自的心思,都笑了。
作者有话要说: 看的半夜有点饿...
第七十七章
王氏一送走fu人, 长呼一口气。
自从岚哥儿上了京城之后,仿佛金陵的夫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个金龟婿一样,隔三差五打着各种的旗号上门。耿直一点的, 带着自家的姑娘就上门,婉转的, 旁敲侧击, 三言两语都离不了适龄的姑娘。正可谓一家有郎百家求啊。
现在又是年节里, 上门的亲戚数都数不清。所以正月十五一过,王氏忙不迭的带着贴身嬷嬷, 就上了庵堂。
庵堂的名字就叫庵堂。在一座小山上。它不比翠微居那样有名,但是胜在环境清幽风景宜人,虽然不知名,但是偶尔来过一次之后, 王氏反倒喜欢上了这里。
所谓幽林森处有胜景。庵堂在一片花木掩映中露出一个上翘的屋角, 略有些残雪嵌在青石板上。
王氏吸一口略点冷意的空气, 突然觉得天高云阔,跟城里感受完全不一样。本来是想来过几天清净日子, 倒是突然生出了多住一段时间的想法。
庵堂里头的僧侣看见有人来了,施礼让行,然后一直指引到客堂。
后院里的小屋子隔的挺开, 彼此有动静也不影响。这一天王氏终于痛快的睡了一个好觉。
第二天她醒的早,听到晨起的僧人扫院子的沙沙声,自然而然的睁开了眼睛,穿戴好之后, 自己走到了后头的空地。庵堂平日里算的上自给自足,饮食靠泉水和自己耕种,也是这里的作物也吸收了灵气,连斋菜都比别处好吃些。
来庵堂住的施主,可以平时跟着师太们一起做早课,也可以到后院的地里耕种,庵堂定时提供三餐,过时不候。
王氏几步路绕到后院,看见一个中年师太正在翻耕,锄头挖不动冻土,但是她完全没在意,一下一下的挖着。
王氏看了一会儿,又绕开了,后院里,除了田地,还有半片的果林,不知春日花开该是何等的盛景。现在树木只剩下些枯枝。落叶没人清理,厚厚的落了一层。站在高处眺望,能看见山路绵延,异常的清冷。
看了一会儿,王氏拢了拢身上的披风,觉得有些冷,于是回去用早饭。
用过早饭,难得闲暇,王氏静下心来开始抄写一卷经书,正好供奉。写惯了账本的手,写起经书还有些不顺畅,不过写的多了,自然就顺了。
第二日就抄得了一卷经书,王氏准备托师太供奉的时候,发现隔壁的小院,好像又来了人。
年节里天又冷,要不是躲人的何必到山上来,王氏是怕了那些保媒拉纤的人这才躲清静,不知道这人又是为了什么?
青帘马车一掀,先伸出一只玉白的手,然后是厚厚的披风滚边,一张玉白小脸被皮毛披风的边缘遮了一半,看不清到底是谁。
看了一眼,王氏就失去兴趣转头,比起别人她更关心经书。
到了佛堂,供奉了经书,王氏看起满目的莲花长明灯,饶有兴趣的问道:“师太,供一盏长明灯,需要多少灯油?”
“供一盏小灯,一年需要二十两灯油,这个如意莲花灯的话,一年五十两灯油。施主,心诚则灵。”僧人合掌施礼。
“那我供上几盏罢。”王氏给家里每个人都供上了一盏。灯火明明灭灭,王氏暗中祈祷佛祖保佑家人。她一生顺遂,虽有少许的波折都会很快化解